2023-05-29
2023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:助力绿色施工
多年来,低碳建筑一直在不断推进。通过宏大的目标设计和多项政策的加持,以及行业意识的爆发式觉醒和数以千计的企业布局,低碳建筑的蓝图在中国成功铺开。
多年来,低碳建筑一直在不断推进。通过宏大的目标设计和多项政策的加持,以及行业意识的爆发式觉醒和数以千计的企业布局,低碳建筑的蓝图在中国成功铺开。
随着越来越多的成熟产品和解决方案的问世,低碳节能水平的升级变得更加可能。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和新造建筑的低碳化设计普遍采用新能源、全屋净水、商用净水、暖通、新风、管道等多种舒适系统解决方案,同时也为推进建筑工业化融合了低碳节能的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,从而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基本成型。
低碳建筑产业的繁荣背后,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形势和市场需求的旺盛。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,建造舒适、健康和绿色的低碳建筑是推进节能减排、实现“碳中和、碳达峰”目标的重要举措。
从实际角度来看,低碳建筑有助于提高能效,降低市场主体的运营成本。此外,低碳建筑的普及还有助于减少建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,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热岛效应,从而创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宜居环境。
一、低碳建筑提速:政策助推、产业链成型、多种解决方案落地
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低碳建筑,从中央到省市,数百项政策与计划不断出台,其中不仅有专门针对绿色建筑的部署,也在诸多节能低碳相关政策文件中加入了与低碳建筑相关的条款。
据公开信息,我国早在2006年就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,截至2018年底,全国已有1.3万多个建筑通过该标准认证。正是在这一年,绿色建筑占到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的56%。
随着2020年的到来,政策不断加码。以住建部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2020年印发的《绿色建筑创造行动计划》为例,提出了相当紧迫的目标要求:到2022年,城市新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70%。预计到2030年,绿色建筑面积将占新建面积的90%以上。
两年后,住建部印发了《“十四五”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》,其中提出了低碳建筑的新一轮计划:到2025年,我国将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.5亿平方米以上。此外,还表示要在农村推广适宜的节能技术,建成一批超低能耗农房的试点示范项目。
除了城市,农村也被纳入了低碳建筑计划的整体安排。实际上,在2019年,住建部就专门印发了《关于开展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》,引导具备条件的地区和农户积极采用装配式建筑、被动式阳光房等低碳建筑应用技术。
同时,多项低碳建筑相关的技术规范得以出台,例如《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》(GB/T51350)、《近零能耗建筑检测评价标准》(T/CECS740)、《超低能耗农宅技术规程》(T/CECS739)等国家和团体标准,以及《户式空气源热泵供暖应用技术导则(试行)》等技术指导文件,为低碳建筑的应用提供了实用的指南。
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低碳建筑计划,不仅有目标规划,还有多种奖励扶持安排。以上海为例,已经出台了多项支持低碳建筑的文件,包括2022年《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和2023年《上海市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工作方案》。这些文件提出了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和碳排放约束机制,实施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、既有建筑规模化节能改造等重点举措,并明确了“十四五”期间累计落实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不少于800万平方米的目标。
江苏也在低碳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功。在2022年11月的第十五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上,相关方面公布,截至目前,江苏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超过99%,累计建成绿色建筑面积超过10.7亿平方米,节能建筑面积超过25.6亿平方米。
多个城市在低碳建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,例如南京自2014年起设立绿色建筑专项补助资金,到2021年初已奖励96个绿色建筑示范项目,并拨付了3754万元的奖励资金。苏州到2020年底时累计建成了1153个绿色建筑项目,总建筑面积达到10187.55万平方米。此外,长三角地区的无锡、常州、南通、杭州、宁波、温州等城市也在低碳建筑方面展开了长期部署,定下了目标和计划,并提供了补贴,取得了显著成果。
这些政策的高频次和大力度的效应促成了三种现象的发生。首先,绿色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占比持续提高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上半年,中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已经超过了90%。其次,低碳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需求不断释放,推动市场扩容,形成了以低碳建筑为主线的产业链。最后,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加入低碳建筑领域,找准自己在产业链上的定位,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解决方案,抓住市场红利。
这些多方合力的努力实现了低碳建筑产业链的繁荣。在设备和解决方案的应用方面,庞大的产业蓝图已经浮出水面。涌现出许多专业设备和解决方案,可以提高建筑低能耗水平,例如暖通、热泵、新风等产品。同时,各种解决方案和应用案例也已经起飞,包括净水、门窗、外装板块的被动门、内装领域的集成整装等多个领域,进而孕育成繁荣的生态圈。
一些非常典型的品牌和主力产品已经成功崛起,不仅助推了低碳建筑计划的实现,也为自己赢得了市场份额。值得关注的是,即将于2023年6月5-7日举办的世环会【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】期间,将有许多企业继续展出前沿产品和方案。这些实力派的加持使得低碳建筑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力量。
二、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再求索,四种新趋势展望
随着技术不断提升和完善,低碳建筑的上升空间也不存在瓶颈。在众多实力派企业的支持下,解决方案的不断升级和完善,更高效的低碳建筑方法正在崭露头角。其发力的方向十分明确,就是基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创新和设备升级,通过品质升级,研发新一代低碳建筑材料和设计方案,探索更高效的解决方案,不断突破低碳建筑的极限。
在未来几年中,低碳建筑发展的趋势将继续沿着降低碳排放的方向发展。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发布的《2022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》显示,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超过50%。因此,继续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量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、保护环境以及营造宜居环境的关键因素之一。
为了打造真正高端舒适的低碳建筑,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。首先,优化建筑设计,采用更加节能、环保的材料和技术,以降低建筑本身的碳排放量。其次,推广可再生能源,如太阳能、风能等的应用,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,进一步减少碳排放。此外,还需强化建筑运营管理,通过精细化的能源管理、智能化控制等手段,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运营过程中的碳排放量。
总之,打造低碳建筑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创新。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,相信未来低碳建筑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。
另外,低碳建筑的目标是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低能耗甚至零能耗,实现环境友好和健康宜居。为了降低碳,有必要减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需求,从超低能耗建筑、近零能耗建筑向零能耗建筑、产能建筑升级。具体做法包括:
首先,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,通过场地条件和气候特征的最大幅度降低建筑的能源需求。其次,借助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,降低供暖、制冷、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需求。此外,还可以收集和利用雨水、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,努力达到“零废水、零能耗、零废弃物”的状态。
其次,装配式建筑被视为低碳建筑的主流趋势之一。在工厂进行标准化批量制作,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组装。目前正在推动标准化设计、工业化生产和信息化管理,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,减少污染和节约资源。除了装配式建筑之外,装配式内装同样能够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。
另外,能效高、能耗低的设备也是低碳建筑的突破口。尤其是供暖制冷设备的能耗还存在一定的降低空间。具体涉及暖通空调、热泵系统、壁挂炉系统、新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、净水设备等多种产品。随着技术的精进和大型品牌们的长期投入,预计还将出现更多符合低碳建筑需求的主力产品。
最后,集成整装将为低碳建筑贡献一臂之力。通过采用高品质环保健康材料部品,一体化设计,一站式配齐与施工,实现建筑装修一体化,延长使用寿命,进而降碳。
对于低碳建筑未来的走向,目标是一致的,而选择的路径呈现多样化形态,产业链上的各方力量正锁定自己擅长的方向付诸努力。对于未来的把握,除了优质产品与前沿技术展示能给我们以启发,不能忽略的是,行业思想的汇集同样可以助力我们打开视野。
据了解,2023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期间,主办方将举办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超低能耗建筑外墙保温、光伏建筑一体化为主题的应用论坛,旨在推进超低能耗建筑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与解决方案,通过打造长三角地区最具规模的超低能耗建筑全生命周期专业展,进一步为入场者们提供具备长远价值的信息与资源。
上述就是找展网分享的“2023低碳建筑与舒适系统展:助力绿色施工”相关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展会的信息以及行会的排期,可以关注找展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