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找展网!

国际展览会是经贸交流打平台,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平台

2023-02-21

会展业已成为当前国内外重视的新兴产业,是现代服务业的组成部分、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和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平台,在促进经济合作、贸易往来、信息沟通、科技互鉴、人文交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。当前,国际展会是经贸交流的平台,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平台。


 
一、场馆:从“重建设”到“重运营”,人文性更加重要

 

会展场馆不断升级迭代,建设理念、管理理念也发生改变,从重建设到重运营的特点日益突出,人文性、可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被关注。业内熟知的“五代会展场馆理论”,即从以成果展示为主的第一代场馆到业态功能丰富的第五代场馆,会展场馆经历了从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、从德国模式到中国特色、从成果展示到商业运作、从功能单一到业态复合的转变。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还提出“第六代会展场馆”的建设理念,开启场馆创新运营的实践探索。目前,很多新建场馆愿意与互联网企业、通信企业等技术成熟方合作,从顶层设计到功能布局,更注重数字化架构的系统性。场馆建设上,许多地产公司不再单纯投资建设,而将关注点转向管理。场馆的创新运营能力,专业化、多元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水平,日渐成为多方关注重点。

 

会展场馆强调规模、硬件设施的做法,曾引发铺张浪费等质疑。随着市场、行业的变化,政府、企业对会展场馆的投资更趋理性。在场馆数量多、占地面积大之外,“一城多馆”的布局能力、空间的高效利用能力等方面更值得期待。早期建设的场馆多位于城市内部乃至市中心,优势是设施更加齐备,当地特色更加鲜明,而劣势是“寸土寸金”往往限制着场馆的面积和周边的交通,在争取大型展览活动时缺少竞争力。许多城市已选择将大型场馆建设在机场周边,以期实现协同发展,如南京空港会展小镇位于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周边,杭州会展城新的选址临近萧山国际机场,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临近深圳宝安国际机场。

 

综合性场馆已兴起,从场馆运营看,单纯的场地租赁模式略显粗放,发挥场景优势、提升数字化呈现水平有更多的可能。商业模式上,结合场馆功能,把握会展场景需求与生活消费需求,通过文化展示和场景服务,打造城市生活新方式,值得探索。如结合城市文化与场馆特色的文创产品,可能形成新的文化IP,促进商业与文化的互动。

 

国际展览会是经贸交流打平台,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平台

 

二、城市:“集聚效应”与“小城大会展”并进
 

会展业体现着经济文化软实力,会议和展览两部分相辅相成,为经贸发展与人文交流的良性互动带来新可能。会展经济一般通过举办各类会议、展览、贸易洽谈会等活动,带来人员、货物、商贸、资金、信息的流动,形成以会展活动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形式,进而拉动其他产业发展,达到促进经贸发展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效果。

 

近年来,我国会展经济快速发展。2022年9月,由北辰会展研究院编制的《中国展览指数报告(2021)》统计,各类“十四五”规划文件中,提及会展业的有392份(含待发布政策的征求意见稿),其中,省(区、市)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中,提到会展业的有261份。会展业日益被重视,不仅因其可以助力开拓市场、促进消费,更因其有助于形成立体化的合作交流。

 

“小城大会展”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新可能。会展经济的群聚效应明显,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一线城市是会展活动长期集中的区域。同时,“小城大会展”越来越值得关注。从境外经验看,德国杜塞尔多夫原本是莱茵河畔的渔村,因为每年举办全球最大鞋展、欧洲最大船艇展、国际医院及医疗设备展览会、欧洲生物医药大会等国际会展活动,成为国际一线会展城市,也是文化艺术名城,其歌剧场、话剧院等在德国负有盛名。从国内探索看,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,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,发展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层次对话平台。博鳌建成国际会议中心后,以良好的生态、人文环境,吸引众多海内外会议组织者,会展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,当地也逐渐成为连接亚洲与世界的“外交小镇”。在小城(乡)镇讨论世界大议题,这里与亚洲共同成长、与世界深度对话,是全球开放交流的平台,也是各国文化交融的舞台。
 

从展现城市产业发展及文化特色的角度看,展会的场馆也是城市的窗口。对参展参会人员而言,场馆是一个城市印象的缩影。如大兴国际会展消费功能区,2022年结束全球创意征集,将“会展”与“消费”紧密联合,以建设世界级消费新地标为发展目标;杭州国际博览中心,展现了数字经济城市的前沿性与便捷性;厦门新会展中心,融合展览、会议、活动、餐饮、购物、娱乐、文创等为一体,打造大型海滨会展综合体。

 

三、境外自办展:“走出去”的新探索

 

参加展会“抓订单”,已成为对外经贸发展的重要方式,境外自办展是一种新的探索。2022年9月,商务部印发《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提出:“积极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抓订单。各地方积极利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相关资金,支持企业参加本地区、其他地区或贸促机构、会展企业举办的各类境外自办展会,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境外自办展会规模。各地方加强指导,支持企业提升境外代参展人员服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,持续提升代参展成效。对外贸企业人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出国出境进行参展、商洽等商务活动的,各地方外事、商务主管部门和移民管理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服务保障。”

 

境外自办展的发展将带来新机遇。业内认为,国家层面提出用外贸发展资金支持境外自办展项目,有助于提升会展的国际化水平,搭建更加安全、有效的经贸平台。《中国贸易报》报道称,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,该公司2022年上半年组织出境参展企业1000余家,展位近2000个;下半年参展企业超3000家,展位超5000个;先后在印度尼西亚、越南、马来西亚、波兰、墨西哥、南非、日本、巴西、印度、阿联酋10个国家举办10场展会。据新浪号“中国贸易报”消息,第十三届中国(阿联酋)贸易博览会被当地客商誉为“中东广交会”,来自国内10余省份的近千家外贸企业参展,展位近1500个,展会规模达3万平方米,为年度中国出国参展单展规模之最。该公司还推出“境外线下商品展,境内线上对口谈”双线展新模式,帮助超2800家企业参加7万多场线上商洽,对接全球8万多位精准买家,意向成交金额达8.1亿元。某种程度上,境外展中的商贸互信与文化交流有同一性,因为国际经贸本身伴随文化交往乃至碰撞,而达成合作不仅意味着利益共享,也体现着文化互鉴。

 

疫情期间,线上展、云办展、数字展会等兴起,展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业内热议的话题。近些年,会展行业怎样继续发展等问题常被讨论,部分从业者认为,是信息不对称造就了会展行业,互联网降低了获取信息、跨区域交流的门槛,会展可能被电商等方式取代。而新冠疫情令人看到,数字化是必选项,但非灵丹妙药。线上展会虽然快速发展,但业内对线下交流的期盼不降反增。“VR”“元宇宙”显示了科技带来的新可能,而参展商、采购商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线下交流的案例也不胜枚举。对此,“具身传播”可作为一种解读视角——在社会化以及文化涵化的影响下,人的身体成为兼备生产性和接收性的传播媒介。人在虚拟空间中获得在场体验,但这种虚拟性会影响信任感,经贸合作中更易信赖眼见为实。

 

上述就是找展网分享的“国际展览会是经贸交流打平台,也是跨文化传播的平台”相关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展会的信息以及行会的排期,可以关注找展网。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找展网”的所有作品,版权均属于找展网,转载请注明。

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负责。若作者对转载有任何异议,请联络本网站,联系方式:020-89816057;我们将及时予以更正。

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,请联系我们。